Sunday 24 October 2021

德伦敦系列六—圆梦:30年之情


相遇是一种缘分,人生中重要的相遇,是多么偶然,多么珍贵。--周国平

前阵子在WhatsApp与秀云聊天时她提及一个愿望,希望在30周年庆能出版属于91/93年毕业生的纪念合集小书。所以她一再呼吁我们这些老同学踊跃投稿,让这本合集能“梦想成真。”

其实我个人深信秀云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这目标。但她始终认为这本合集的内容是属于大家的集体回忆,所以她才屡次呼叫同学们供稿,希望大家愿意叙述自己的感受,一起为这本合集携手并肩为它献出一份力。毕竟大家都在关丹一起生活了两年半。生活中的甜、酸、苦、辣都一一品尝过。大家的青春年华及年轻的疯狂也曾经关丹度过和体会过。大家足迹也遍布在关丹每个角落。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如果要诉说彼此之间的故事,三天两头怕是讲不完,要写出来也不容易,毕竟这些记忆已沉淀在内心深处已久,日愈淡忘了。

30年的确是一个不短的岁月。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所以深信大家会为这人生驿站做个小结。毕竟人生没多少个三十年,也未必所有人都能走过这岁月,肯定会有人先掉队的。艳芳和秀芳就先离我们而去,这是非常可惜的。

到了2023年也是我们毕业三十年,如果能来一个德伦敦大团聚是多么令人喜悦万分的事。再加一本记录大家回忆的小书,这是令人期待的事。如今秀云在打头阵,帮大家出谋划策出版合集。大家只要供稿支助完成创举。何乐而不为呢?我深信我们当中还有许多能写的同学,罕佟就是其中一位的佼佼者。但如今他闭关写他的硕士论文,一旦交了论文,我深信他一定会供稿给秀文。我们都期待他的精彩文章。

2023年也是老黄退休之年,这合集也可算他徒弟们向老师致敬的贺礼。为他执教生涯上画上其中一个句点,毕竟91/93年的毕业生没令他老人家失望。我们当中有博士、校长、督学、作家、创业家等。同学们加把劲吧,一起来圆这个梦。

Saturday 23 October 2021

我们相遇在这里


相隔了那么多年,就是在一个机缘之下,我们又相遇在这里。

我们在云端上,在一个部落格,看回了一张又一张看似很陌生,但是又很熟悉的照片,而照片里头还有你很久都没见到的同学了。

很久以前,可以这么说了,大家已经是很久的同学了,只不过大家已经离开了德伦敦太久了,从此以后,就把当时的回忆留在从前,不再把那回忆留下来了,因为有些人也觉得不必要了,当然也包括我。

过了很多年,我们又再联系了,不是再见彼此,而是通过视频,通过文字,通过照片,看回或是回忆起当年的我们。

我们相遇在云端,因为大家都有了彼此的生活,而通过视频也是其中一个方法,再让我们联系。而我考虑了再设计部落格,再通过文字,再使用旧照片,把回忆寻找回来。我不知道会不会遗漏了什么,可是我知道有些记忆可以是很深刻,有些记忆可以是很模糊,有些记忆可以是被遗忘。

我找回了回忆,然后再利用文字和照片,把回忆留在德伦敦1993,当然还有一些朋友的文字和照片,也让许多同学回忆起了他们的曾经。

我看看了部落格,看了很多帖子,原来不知不觉中,写了那么多的帖子,留下了那么多的文字,是一种难得的回忆。

有的人选择忘记,有的人选择回忆,有的人选择寻找,而我,也选择了向前看,选择自己想做的事,而出版德伦敦1993,可能就是我想要做得事。

2023年,我们毕业三十年:

有多少人有多少个三十年,因为命运有时候就不是由得你去掌握;

有多少人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彼此,而且是你曾经熟悉的人;

有多少人在三十年后,还可以做自己想做得事;

有多少人在三十年后,还可以见到想见得人,那个已经很久不再见面的人;

有多少人在三十年后,还可以重游旧地,找回曾经的足迹,回忆曾经熟悉的地方;

有多少人在三十年后,还可以重回旧地,而且在旧地相遇,曾经的旧同学;

我想到了,我会找一天,再次重游旧地,见一见同学,吃一吃美食,游一游旧地。虽然有些事物已经改变了,可是我还是可以告诉自己,那地方,曾经留下我的足迹!

Wednesday 20 October 2021

我们的那些年

记得那些年,我、你和他的相遇,就相遇在一个小小的地方,我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可是带着不同的故事。

在这里,我们相遇了,大家彼此开始认识,有的开始结为好友,有的成为了闺蜜,有的结成了彼此的伴侣。

我们在一个小小的教室里,坐在一个小小的位子上,旁边就是你熟悉的人,站在黑板前的人,在黑板上不断地涂鸦,发出了吱吱的声音,让我们不再沉闷,因为偶尔会有人再惊醒你。

那些年,我认识了我生命中的过客,他们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故事,在故事里,寻找到了我的回忆;

那些年,我们一起奋斗,希望将来的日子,我们会带着彼此的梦想,继续筑起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未来更加美好;

那些年,我开始寻寻觅觅自己的方向,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留下的足迹,可是想要寻回的时候,它们已经不在了;

那些年,陪伴在我左右的你们,给我带来了许多欢乐,可惜在分开的时候,我们都不再相见了;

那些年,我们到过许多的地方,留下了我们的回忆,还有许多记录在照片中,可是看回照片的时候,它们已经变得老黄色了

那些年,我们在风雨中度过,也在寒冷的夜晚寒暄,躲在被窝的我们,还可以感受着对方的温暖;

那些年,我看到了自己的方向,因为我知道,我离开的一天,那就是我要走的方向,也是新的开始;

那些年,我们再也追不回了,因为岁月不留人,可是却不是遗憾,因为大家都还留下了美好的一切;

那些年,所留下的点点滴滴,有的值得我去留念,至今还是记得,有的我已经慢慢地忘记了;

那些年,收到的每一个纪念品,有些我还是收着,因为这些纪念品,让我回忆起我们的那些年;

后来,我回想了那些年,原来我曾经过得那么美好,许多留下的老照片,让我慢慢地回忆我们的那些年,我要告诉自己,那些年,是我最快乐的时候,永远都不会忘记!


Sunday 17 October 2021

德伦敦系列五——文打实习随笔


今年初文打新村遭遇50年来严重水灾的新闻画片勾起我在文打华小实习的回忆。没想到十个月后,自己却既然提起秃笔去书写这段逐渐糊胡的记忆。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这全是秀云抛砖引玉的结果。人这辈子,总是在等,总有时间,还有下一次,到最后,却等来了遗憾。所以我决定乘未开学有点时间撰写这段经历。

如没记错是师训的第五个学期九月吧,我再次和民洧还加上雅媚、丽妃和晶英五人被派到文打华小实习。文打离关丹有几百公里,所以必须舟车劳顿从关丹乘巴士千里迢迢来到文打。很幸运,我们五人都分派到宿舍。文打新村位于高处,文打华小也就设在新村内。学校全都是单层建筑,校地不太,但却有一个有蓋篮球场,在九十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学生和老师们都受益良多。宿舍里住了六七位单身男女教师,他们亲自下厨,所以我们可以搭伙食。新村里有两排老店,日常用品可以在商店里购买。如要医肚子,也有茶室售买面条,这里有著名福建面等大炒,令人涎言三尺,百吃𣎴厌。如今回想起令人十分怀念。不知这间荼室是否安在。文打新村风情淳朴,对老师们非常友善,让我们远到而来的老师们都感窝心。

这里执教的老师除了早上教书,有些老师也在下午安排学生补习。而我们菜鸟除了准备教案外,我们也有机会与老师一起切磋球艺增加感情。所以日子不会过于枯燥,老师们也常常和学生们互相较量球艺,让日子更充实且添加乐趣。

在宿舍里当中的老师,其中一位来自万津Banting女教师,是一位海南妹,为人豪爽,因为我是Suki, 她对我照顾有佳。其男友也是文打华小的老师。后果去UPM巧遇她在系里修英文。印象中还有一位来自槟城的女教师,也非常乐于助人,她是英文老师。有一次还带我们去百叶山游玩,非常难忘。室友们也在十月份为雅媚庆生,让她在异乡有个难忘的生日。

周未通常以打球和运动度过,有一回我知晓我中六的同学在日利谷华小执教,我马上一个人跑了几公里去见久违不见的老同学慧婷。她说她刚毕业就派到这个小地方。这也真为难她,城市女来到小镇而得呆上5年,只有长假才能返回家乡见家人充电。她这种心情和焦虑只有当事人了解。她把宝贵的青春年华埋臧在这小镇里。我不知这种随意调派的措施已有改善?

由于晶英家乡在立卑Kuala Lipis,所以有一回她带我们回去故乡探亲,我们也在这里与少莉、雪娥和君翠相见,在市区处吃了当地著名的彰哥客家面,就念念不忘,多年后在雪州安邦见到老板的分店,所以我在安邦教书时,都常常光顾这家分店。过后我们到Kuala Lipis Rest House参观,这间建于1922年是供给当时的Resident住官邸。一间有非常有英国风味的建筑屋。如今已开放租给游客居住。也许有些人不知晓,在1955年前,立卑是彭亨的首府,后来首府才搬到关丹。这里也被人称为历史城。立卑值得一游。

在实习其间,发生了一件轰动教育界的一件事,事情是这样的,文打校长获得调职到劳勿,但临走前他订了许多明年要用的作业簿,但刚来的新校却不买账,他说为何隔年要用的作业簿为何十月就订购。所以要退还作业簿。闹得非常不快,后来如何收拾就不知。我不知道现在华小否还得购买大量的作业,让老师们忙于赶完作业,而忽略了教学。让华小生成了文抄公,来到中学是一个会抄功课乖学生。但却不会/不敢发言。跟马来同胞比较是天渊之别,人家滔滔不绝。华小会话教学的确掉了链子。让华裔子弟吃大亏。希望我们当中已当了校长的同学可引以为戒,较正过来,做正确有益华社/教育的事,不辜负讲师们的教导,望以为盼。

文/祝家满

Saturday 16 October 2021

德伦敦系列四——马兰实习点滴


首次的实习我和民洧被派遣至离关丹大约一百公里的马兰小镇。马兰华小座落在山坡,山峦绿树环绕,早上有很浓的雾气。它是一间微型华小。学生人数不到一百人,巫裔学生占了三成。时间飞逝快三十年,如今友族学生已占近七成。已徹低变成异族占大多数的华小。马兰华小全是单层建筑屋,还记得是Miss Khoo 来视察我们的教学。马兰华小校地大但设备简陋。两年前才建了一座雨盖篮球场。学校的特点是有教师宿舍,方便外州老师有个安身之所。马兰华小有十位老师,八位是女教师,一位宗教师加一位男校长。

八位女老师当中有七位是住在宿舍,一位已婚住在花园屋。女老师们都亲自轮流下厨,我和民洧初来报到,有幸也能住在宿舍和她们搭伙食,有囗福品尝女生们所煮的美食。回想起来真的要谢谢来自外州的女老师厨艺,我们才机会大饱囗福。其中有一位女老师来槟城,是运动健将,羽球了得。但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困在这里几好几年,每年都申请回家乡,但屡次都失败。

她从马兰回槟城大约要一天的时间,白天出发晚上才抵达家乡。而必须在吉隆坡Puduraya 巴士总站搭巴士。如果是落单的女生更危险,每次回家乡是喜悦加忧心及压力。我自己也曾在这里遇劫,幸好只是破财。Puduraya是龙头乱杂的地方,以前来关丹也必须在这里上巴士。幸好如今大家都有骄车,尽管家乡路途遙远,披星戴月也要赶回去见家人充电。

当时只有一位女教师有家室,名字已忘,但记得她先生是专门收购原住民和巫裔送来的野味。所以可在她的家里看到许多小动物。印象深刻的是她家前的空地养了几条蟒蛇。这名老师后来被调派去Raub/文冬,十多年前,在东海岸地方版阅读到她不幸学校跌倒伤到后脑,数日后伤重逝世。也许我们同学当中有人认识她。

由于马兰小镇居民生活简单,再加上华小有七位单身女老师,所以会吸引众多追求者。有一回我们托这些女生的福,有机会乘车到云顶过两天一夜之旅。大家都玩的开心,后来当司机的少东小园主是否如愿以偿追他们心仪的女生就不得而知。不过肯定的是隔邻国小的一名华裔教师常来串门子,最终抱得美人归。在2004年在UKM Khidmat Negara教官训练课程重遇这名男老师,如今已白发苍苍,是中学的辅导老师。在实习间中我们也曾跑去Gambang 华小和安妮、敬莲和桂芬交流。

以上是我和民洧首次在马兰实习凌乱的记忆片段。故事已发生了近三十年,细节已难回想起来,只能靠旧照片捕捉回一些记忆。如今回想起来当时女教师的心酸有何人懂呢?她们有些来自巴生谷、吡叻及最远的槟城。她们被困在小镇,内心是焦虑且难熬的。她们的青春都被岁月所吞噬,被困在这小镇,真的为难她们!除非自己想改变现状,继续充实深造去,要不然还得呆在小镇至少五年,难于冲出宠牢。下回有机会再分享到文打实习的故事。

文/祝家满

Thursday 14 October 2021

三百四十五令吉的津贴

记得1991年,才正式当临教,而且必须等待三个月才领取薪金,还好在家里住,平时有帮家里看顾档口及收账,所以爸妈会给少许的零用钱,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而且在一个小地方,只要不乱花费,其实还够过日子的。

当了没几个月临教,拿了微薄的薪金,后来很幸运地收到来信,可以到德伦敦师训学院报到了。

口袋没多少钱,爸爸再给一些钱,就这样地塔上前往关丹的巴士,开始了我在师训学院的生活。

到了报到的日子,看着学长学姐准备好的纪念品,好多样,样样都是钱,看着物品的价格,而且很明显地比较贵,心里已经很不爽了,摆明就是找钱嘛!可是又能做什么,只好收下所有的纪念品,可是心里却感觉很厌恶!

我在关丹开始了我首三个月的师训学院学习生活,零收入,我们住在外面,什么都需要钱,还好带来的钱,足以应付这三个月的开销。

我们要等到三个月后才可以领取津贴,三百四十五令吉的津贴,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我就是必须靠着津贴,然后省吃省用,度过我的每一个月。对于年轻人来说,运动量很大,饮食开销已经成为我主要的一部分了,还好穿着比较随便,节省了许多。至于玩乐,有钱就去看个午夜场,或是和一大班人去唱K,或是假期时去朋友家玩。

领取的津贴,必须买生活用品,还需要准备课业上的必需品,买乐器、用具、添置制服等等,可能所剩无几,甚至还需要家里的救济,想想那两年半的生活,如果不精打细算,可能日子也不好过了!

还好附近的菜市和小贩中心,做得都是街坊生意,价格也不高,再不就搭个伙食,倒是节省许多,也极为方便。

三百四十五令吉的津贴,让我度过了两年半的师训学院生活。每个月定时领取的津贴,或许就是让一些像我一般,好好地策划自己的生活,开启我们的另一个天地,其实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生活体验,至今还是很回味地想,我只拿着三百四十五,还可以在关丹混了两年半!

Sunday 10 October 2021

德伦敦系列三——紫禁城回忆录


初来报到就被分配到一间叫“紫禁城”合租屋。自己也大吃一惊,到底自己来到怎样的房子?当时匆匆忙忙,只知道是男女学兄学姐同住的房子。

由于初到关丹德伦敦学院也来𣎴及探个究竟,就投入一星期的迎新周。诚如秀云所说自己就是被整得最惨的新生。怎样惨自己也几乎忘了。只记得每次被罚就是要kiss tiang和peluk tiang。当然回想起来,对我来说这只是小儿科,毕竟自己也曾经在生活上面对更大的艰难和挑战,这事是不足以掛齿的。我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去接受它。所以之后马来同胞也都成为我的朋友。

迎新周大家似乎都像赶鸭子般,从早上忙到到太阳下山。回到合租房洗涮一番后,又得赶第二场去华裔学兄学姐家交流。到晚上十一时,几乎筋疲力尽,才拖著疲惫的身躯回家倒头大睡。一星期的折磨人的迎新周终于结束。若不是秀云提起,我看这段记忆似乎也沉淀在深处且不见天日。再次感谢我们的秀云,她唤醒自己多年写作的念头。让我有藉口和平台继续圆我写作的梦想。虽然我对她说“阳光底下的话全给别人写完。”她说你就随意写吧!所以我才重新拿起秃笔筑梦去。

话说回来,结束了难捱的七天,终于可以窥看紫禁城的样子。它是一间三层的排屋,里头有五间房间。底层是客厅和厨房。二楼有三间房间,顶楼是一间大房,我、民洧、锦明和仁福就住在里面。学姐配明、维莲、琪珊、耀芳和春玫就住在二楼,汉州、叙伟和“江青”则住在另一间房间。江青是关丹人,所以他只是偶尔回来。

我们这届学员刚巧遇见风起云涌的年代,学院的非巫裔学员首次多过巫裔生。学生会的选举更紧张刺激,谈判和协商失败后,大家就直接对垒起来。结果首次改朝换代终于发生,学生会头一遭有非巫裔撑权,主席还又印度同胞担任。当时紫禁城的学姐配明,学兄汉州当起学生会的执委。

配明是学姐当中的女中豪杰,有活直说且豪爽的大姐,大家以她马首是瞻。如今她在怡保一间华小当校长。汉州是紫禁城的大哥,画画一流,但话不多且沉熟稳重,乐于助人,对我关照有佳。虽然已卸下教执,现在是在巴生县开班授课,成为一名颇有名气的画家。前年还创业开了一间Cafe。

耀芳是来自柔佛新山的学姐,不多言但爱助人,对我们这些后辈关爱有加。如今在宽柔五小执教,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春玫是我们家的开心果,她跟配明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为人古道热肠,特别喜欢小朋友。但好人却不长命,她在2016年新年前夕,心脏病去世,非常惋惜。追忆种种往昔,无限感慨。人生短暂,我们想做就去做,𣎴要留下遗憾且也要对自己好一点。这才是对年过半百的我们最好的活法。

中国作家毕淑敏说过,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爱别人。要好好爱自己,健健康康,才有机会去给爱的人更多关怀和爱。爱默生说,健康是第一财富。中秋节当天92/94学员视频里老黄见到我有问是否有操练,我答说只是跑步运动,对自已健康负责,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是假的。

琪珊一眼望去就感觉一个多愁善感的学姐,她来自吉兰丹,也有一位姐姐同她一同进来学院。为人善良,喜欢小动物。毕业后我们在加影重逢,她当时在UKM升造。过后跟随丈夫去砂州Miri师训学院当讲师。叙伟是个运动健将,喜欢打羽球及乒乓,我常与他交量。他常不在家,往女友家串门子。维莲姐来至柔佛,皮膚黝黑,说话声量细小,和耀芳姐要好。以上是我记忆中的拼图。

年过五十,不敢想太多,珍惜眼前人,也要活得通透与豁达,并真正看清生命的意义,才不会虚度此生。祝福大家,有缘再聚。

Tuesday 5 October 2021

PC 1


想了很久,后来还是决定写我认识的PC 1。

班上有三十人,男生五人,女生二十五人(我从照片观察)。这一群人,让我感觉就是一班好学生的模样,每一个人都很勤劳的学习。

我认识的PC 1同学,当然包括我的室友——燕屏,我的同居人——丽琴、秀琴和雅媚,我时常在学院的表演活动中,总是少不了她们。彩莲——吉兰丹人,我们叫她“叮当”,国语讲得很好,尤其是吉兰丹话,那是拉进我们和吉兰丹马来同胞的共同语言。她们就是很勤劳,每天都在家里看到她们在学习。

还有我所认识的情韵小惠敏,她就是我的专用理发师,也可以这么说,为了省钱,我时常找她帮我理发。在师训学习的两年半,省了许多钱,而且还支持我,买了我的书,以后见到她,真的要请她吃一餐。还有情韵的雪晶,偶尔会在幼儿园看到她在学习。我时常会去情韵,认识的还有陈老师的妹妹——素珊、秀金,还有的同学都忘了名字。

我认识的男同学,当中当然有燕屏的男朋友——咏国,我看着他们走在一起,很替燕屏开心,有时,她还分享她和他的故事,我还记在心中。后来他们也组织了自己的家庭,现在他们两人过着幸福的日子,很替燕屏开心。我和咏国、贵广曾经参加运动会嘉年华,两个大男人都是少话之人,所以就是点头之交。咏国就是运动员,贵广就像大哥一样,是一个很担当的人。

至于阿莫,我们同是吉兰丹人,是后来才知道,而他的另一半——侯博士,更是我们班上的开心果。后来我们更是在毕业后,也曾经做个短暂的聚会,不知道侯博士过得如何?

至于民洧,在Ah Thock 写到的东渡曾经提起,印象中,他就是一个乖男孩,带着一副眼镜,看到人就是微微笑,点点头。而福仁,我不是很熟悉,可是给我的印象就是多话。

还有其他的同学,我们都很少互动,认识也不深,从照片上看到,似乎见过,可是却忘了名字。

PC 1,德伦敦的同学,大家就是同一个屋檐下学习,大家都是带着各自的梦想,希望以后离开了德伦敦,可以创出自己的一个天空。

Monday 4 October 2021

往事只能回味……侯丽琴

    30年了!当时的点点滴滴,你还记得多少呢?

    中学时代,就想着将来读会计或学广告设计,从没想过当老师。可家里环境不允许,在爸爸的建议下,我欣然决定试一试!

    收到信的那一刻,心里五味杂陈……最后,还是报到去了!二哥载送我抵达后,很快就向我挥别。手上大包小包的,再看看陌生的四周,说不担心、不紧张,是假的幸好有学姐的帮忙,引着报到去。接着还帮忙安排住处、购买日常用品、二手货……我们就这样大包小包的,列着队往住处方向走去。

“绿园”,我的第二个家。这里附近有菜市、有购物市场(楼下就有福临了)、有体育场,最重要的还是周边的小贩摊子,那可是我们填饱肚子的好地方!真的很想念那儿的炒粿条、面粉糕、伊面、咖椰角.....

我们在体育场留下了踪迹……

一个星期的迎新周,有欢喜、好奇、感动,还有怕!怎么说呢? 欢喜认识新朋友;好奇接着会有什么新花样来整我们;感动新学员彼此的互助,还有华文组学长学姐的爱护与帮助(尤其陆凤);怕的是马来学长的呼呼喝喝,真的好担心被点中!哈哈,感恩自己还是幸远的!

我们当年的经典服装

 这年共有92位华文组新学员,其中只有12位男学员。我被安排在PC1,应该算是比较“斯文”的一班。

前排左起:民洧、咏国、贵矿、黄先炳讲师、凌秀松讲师、涂胜喜讲师、配文和仁福。
中间左起:若玉、素珊、秀珍、绍婷、美蓉、我(丽琴)、彩莲、淑明、钥清、颜丽琴、
                   秀金和梅清
后排左起:淑婷、 艳媚、燕屏、月芬、雅媚、佩玲、惠明、桂芬、慧婷、君翠、少莉、
                   雪晶和兰珍。

班上原本有31人,后来有一人退学了(照片中所指之人,我忘了她的姓名)。她是因参与了“Bina Semangat”这活动后,忍受不了,不在乎赔偿金,毅然决定退学。为何那么清楚?不是我八卦,是因为她和我同组。在进行一些危险和激烈活动时,她总是以泪洗脸,并告诉我们她“不干了!她的想法是:当一名老师,为何需要受军训般的训练?确实赞同她的看法,但若以正能量看待,此活动其实也将我们训练得更独立,更坚强。我有时还会与学生分享,其实那回忆是美好的!

印象中,班上的老大就是贵矿了。他在班上就似我们的大哥,一来男生中他最大,二来是他乐于助人,就像大哥哥保护着我们。久而久之,我们都习惯唤他为大哥。他是个运动好手,各种球类都厉害,最擅长应该是乒乓了!班上最小的就是雅媚了,一位可爱,偶尔懵懵懂懂的小妹。她向我报料,自己和佩玲常常在上课时头碰头打磕睡。哈哈,更糟的是她们就坐在前排,所以常被讲师唤醒。Pritam Singh还笑话她们为“连体婴”。

我们这一班比较“文”,或许因为课室就在院长办公室旁边吧!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看得清清楚楚。虽然如此,在班上大家除了一起学习,一样会玩闹、搞笑,日子一样过得很写意自在。学院里无论办什么活动,我们班一样会积极地参与。

是否记得翻版“黄飞鸿”?我们的莫校长当年可是牺牲色相大胆表演哦!

中秋节,大伙也来高歌一曲。

舞台表演总少不了我们这一班。这多亏了我们班有个舞蹈导师——素珊。


  课余时,大家就如兄弟姐妹般,喜欢聚在一块,一起煮食,一起玩乐。每一个月,我们也会一 起庆祝生日。就是这一份关爱,让来自异乡的我们不觉孤单、寂寞。


朋友们,那些年一起走过的日子,一起共度的时光,是否还历历在目?30年过去了,有些人可能还一直互相联系,有些人或许从离开学院后就不曾见面!你们是否也想着:何时我们再来一聚?

Sunday 3 October 2021

念秀芳友——若漪

一位又敬又畏的长辈!其实,她不过只年长我一年……

我们是同一所中学的毕业生。在中学这段时间,我们很少接触,印象中她的外表是蛮冷酷。只知道她与同一届的学兄学姐对华文的热爱与真诚。诗、画、舞、演……样样都行!

开始步入师训,我也不敢与她并肩。人人都称呼她为“掌门人”。相处一段时候,发现原来她是那么的可爱!她为朋友打抱不平,很有气势。在师训这段期间,我也开始接触佛法,正巧秀芳也是佛友,慢慢的了解了对方。也许,我们都来自丹州,感情就如自家人似。

毕业之后,我们各就各位,分派到不同的学校。她很发奋,继续深造,念中文系,后来成了中学华文老师。每年农历新年,她都会回来吉兰丹。在丹州佛教会的我们,一见如故,因为佛教会是我们曾经共同相处的地方。

以下是我与秀芳在佛教会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似乎是新年照。在佛教会遇见老朋友就拍照,互相珍惜对方。

记得听到她事发,我真的很担心,不晓得她受伤的程度!只能默念“阿弥陀佛,愿她渡过难关!”当晚老黄也与我通讯谈起我发生事情的感受,可是......

愿秀芳一路平安,通往极乐世界。

念秀芳友


看到Ah Thock 写给艳芳的一篇文章,有些感动,故事虽然不是很精彩,可是却是记载两人之间的友谊。

之前也提起要写“念秀芳”,可是迟迟都下不了手,因为我只认识秀芳的上半场,而下半场,我已经对她不熟悉了。

我记得秀芳,名字和我相差一个字,个子小小的,有点像我妹妹,同是客家人,家乡好像是在劳勿。我和丽琴是中华学生,她是和若漪同校——中正学校,中华和中正就是隔着一条马路而已。这两间学校时常都在各方面做比较,运动、学业、同乐队等等。曾经听我的老公提起,她和我老公是学校的同乐队,玩的是笛子,她读书的时候,就是很静,很少说话。

后来,我们来到了师训学院,那时候,我、若漪、丽琴和秀芳到德伦敦师训学院报到,还有一位友人,则是到关丹的另一间师训学院报到。

我们读同一班——PC 3,犹如卧虎藏龙的一班。

秀芳很文静,很内向,感觉有些冷,可是和她熟悉了,却觉得她没那么冷,有时候说起话来,还挺幽默的,偶尔一鸣惊人,而且还可以和大家一起玩乐。所以,我们PC 3的旅程,都有她的踪影,而照片中,淡淡的笑容就犹如她的招牌,是我再熟悉不过的笑容。

后来我们毕业了,我们都回到家乡。我们四个人,三个人留在城市,而她被派到偏远的小型学校,泰裔学生占了大部分。有时候,我们聚在一起,谈起学校的趣事,她就诉说了许多好笑的故事。她到了一个纯朴的地方,教导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学生,看着许多和她肤色不一样的小孩,而且教学中充满了挑战,是我在大型学校无法体验的。

我曾经到过她的家,记得第一次到她的家,就在市区内的一个马来甘榜,看到她的家,就是马来高脚屋,屋外还养着鸡鸭,家庭状况应该不是很好。其实以前的人,就是家庭经济不允许,所以才会报读师训,至少我认识的很多朋友都是。

后来有一次的聚会,我再次到她的家,她已经搬到双层排屋,家里都是书,她很爱看书。当时,有人说起,中正的学生,华文特别好;中华的学生,数理特别好。所以她在学院的时候,华文就比我好许多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也甚少聚会,她也继续深造,丽琴也搬去文德甲了。直到她在关丹定居了,我再也不曾见过她了。

有时候,我们总是想着要做的事情,却因为某些事情,而让我们无法下定决心去做。

记得我妈妈因病突然离开,而隔一年,我老公也突然去世。他们的突然离去,让我知道,有些事情,真的不能等待,想做的事情就去做。我就计划好,我去我想要去的地方,我想要去见我想见的人,而关丹就是我想要去的地方,然后见见秀芳,可是却收到了她的噩耗,就是那么地突然——她走了。

虽然秀芳不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个人,但是她也曾经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就好像每一个过客,留下了一个故事,而故事中有你我他,有酸甜苦辣,有着许多的回忆!

德伦敦系列二——念艳芳友


 “远在天国,你可还安好?翻看这些照片,感觉你从未离开我们。”

认识艳芳于一九八三年,当时参加波县的华语常识比赛。我代表老港中学,她则代表Lukut 中学。当年我校以一分之差,打败波德申高级中学获得冠军。其实这陈年事,我已忘了一干二净,是艳芳在学院重遇向我提起,我才有点印象。

在学院重遇,大家都不同班,所以都不太熟悉。只记得在Pestarama 集训时变得熟悉些。当时每天下午三时的集训,我贪睡,每次都是最迟抵达练习场的那个。她总会说你又迟到,那么好睡吗?虽训练辛苦,但大家还蛮开心。

真正与艳芳熟络是毕业一年后,她千里迢迢飞来砂州与志强团聚。她有问我那里情况如何,我说什么都好,只是要驾车上渡轮过江比较麻烦。因为渡轮到堤岸会升出铁板片,以让行人步行上渡轮,而车主必须亲自驾驶汽车上渡轮,蛮考功夫的。她说不怕,所以就把西马的轿车寄送到砂州。

艳芳抵达民丹儿后,民洧、志强、艳芳和我常常抽空互相拜访。来到诗巫,我做东,带他们去吃好吃的。有时,我会驾摩托车去民丹儿与他们相聚,民洧会在半途等我的摩托车,所以他在我这儿留了一顶头盔。艳芳烹饪了得,猪脚酸是她的拿手好菜。所以我和民洧有囗福,常可以大快朵颐。晚上这里的包子也很便宜,1块钱可以买五粒包子。

我们四人常常并肩同游,到砂州各处游山玩水,Sarikei、Bau、Bintulu、Tatau、Miri、Labuan 等地方都留下我们德伦敦学员的足跡。我们经常促膝长谈,谈彼此的理想、人生观以及出路。她为人大方豪爽,答应我们在民丹儿重考STPM 。我和民洧就在艳芳和志强的寒室住了一个月,大家备战考试,互相扶持和取暖,如今这种记忆又缓缓重现。

我们奋战了一个月,牺牲了年底长假只期待明年中可以飞回西马离开异乡回到故乡。三月初成绩放榜,志强考获2A佳绩,我们都申请UPU,但却只有我获得UPM 录取。志强没获得录取信,大家都不解,过后我到了UPM去询问志强的申请,赫然发现他的名字出现在我的系名单里,后来才知道他校长在背后作梗。一番波折后,志强终于在下学期报到UPM, 艳芳一个月后也回到西马。志强与我共续前缘,住在我的家,方便去大学上课。

艳芳两年后也获得在马大修中文,他们俩在Lukut 买屋定居下来。每次回老家老港一定在半途中转去志强家叙旧。他们俩也在几年后双双考获硕士学位,是多人的楷模。

再后来知晓艳芳罹患癌症,经过多次化疗,她非常积极和乐观面对。休息了近两年,她又重回工作岗位,教导中三和中五的华文。不幸癌症复发,志强为了艳芳安心养病,还在芙蓉郊外买了一间旁边屋让她养病。她过后多次进入马大医院治疗,我都没去探望她。在2014年5月3日,我联络上志强,他说艳芳会在当天下午出院。我一家人急忙驱车赶去Lukut,也许上天冥冥中注定,让我见到艳芳最后一面,当时艳芳也失去了意识,我只能握住她的手,告诉她放下并安心离去。当天晚上七时左右,她便离开了人世。

天国那边多了一个你,世界这边留下志强和她的二位爱儿。天人之别,往日的欢声笑语,只能在回忆找寻。你在天国那边还安好吗?大家都想念着你的好。

Saturday 2 October 2021

照片中的我们

最近黄讲师分享了一个讲座《谈摄影眼》,看到主讲人刘进汉老师讲述照片里看故事。

我已经经营学校的部落格很多年,摄影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会把记忆卡里的照片拷贝到电脑,然后在整理照片,再把照片上载到学校的照片库。每一次的活动,都有老师负责摄影,我看到了一位老师的拍摄手法,我很喜欢,我喜欢她把小孩的笑容拍摄下来,而她也是充满笑容的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

每一次的活动结束后,我必须整理几百张的照片,不知道是要说现在的科技对摄影有很大的帮助,还是造成了越多的困扰。科技让我们可以拍摄许多照片,然后再编辑照片,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照片,可是上百张的照片,却是无从下手,选择最满意的照片,就好像主讲人所说,一个画面就拍了上百张,就是因为喜欢。

后来,我也喜欢摄影,喜欢把人的笑容拍摄下来,喜欢把三三两两的人,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开心的模样,捕捉了他们的神情,然后把画面拍摄下来。

看着小孩们的照片,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孩,你可以感受他们的世界,他们心里的世界,是多么地享受他们的童年。

后来,因为编辑德伦敦1993,我又看回了师训学院生活的照片,我看到了我们的年轻。

或许当时的照片画质不是高清,可是还是不难看到照片里的人物,大家的神态,大家的笑容,大家的欢乐,是一种出自内向的。我喜欢照片里人物的笑容,因为笑容让我感受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充满这憧憬。

我看到金马伦之旅,一群年轻人的背包之旅,大家走在蜿蜒的山路,谈笑风生,自然的画面,美丽的风景,一层层的茶叶山,突出了大家的当时候的心情;

我看到了太平山山上,无忧无虑的一群年轻人,夜宿在太平山民宿,虽然当晚的天气很冷,但是大家就趴在地上,紧密在一起,温暖了大家,三个男生还做出了胜利的手势,大家露出了开心的心情;

我看到了金山瀑布,一群不知好歹的年轻人,爬过了高山,再走下很陡的山路,爬下了挺直的峭壁。虽然很累了,汗水不断地从头顶下留下,手脚也不听使唤了,还是站在瀑布前凹凸不平的石块上,瀑布冲下来的冷水,打在我们的身上,可是大家还是露出开心的笑容,告诉大家,我们终于成功登上金山了;

我看到了大街上的花车,一辆辆设计突出的花车,不断地从我们的眼前经过。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一群人挤在一起,务必在花车前,赶快把照片拍摄下来,大家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大家的开心,是无法以言语去形容的,就是单纯的开心而已。

我看到了篮球球队,结合了一群年轻人,不管会不会打球,每天勤奋练习,个个都晒得好黑,手脚也感觉不再属于自己的了。大家在球场上奔驰,终于获得了胜利,一张在球场上的照片,大家的欢呼声,大家的开心,似乎告诉大家,我们赢了;

我看到了实习生活,被分派到不同地方的未来老师,大家集聚在一起,谈天说地,闲来无事就到处处走走看看,拍下了许多有点模糊的照片,可是照片里的人物,还是可以看到开心的一面,脸上也露出了,可以到处走真好!

我看到了大家的努力,虽然实习生活很忙很累,每天在书桌上,然后拼命地设计的教案。可是学习的过程让大家体验到当老师的乐趣,看到小孩的努力,看到小孩的学习,感受到他们也在快乐的学习,大家一定做得很棒!

我看到了一个家,来自不同地方的我们,同住在一个家,一起过生活,一起关心彼此,偶尔去看一场午夜场,还是去唱卡拉ok,度过每一个节日、生日纪念日,拍照留念。

我看到了一班同学,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大家的学习程度不一样,大家在同一个屋檐下学习,大家都熟悉了彼此,分工合作,把活动和课业做得很好。而在学习的过程,拉近了彼此的关系,那就是大家两年半的生活伙伴。

我看了许多照片,看着画面中每一个人的笑容,看着同学们的合照,大家摆出胜利的手势,大家搭着彼此的肩膀,拉着彼此的手,大家的关系很密切,这就是我们的同学!

照片中每一个人的笑容,是因为只有快乐,你才会把你的笑容,出自内心地把它呈现出来,因为大家都知道,照片可以把我们的曾经留下了。

Friday 1 October 2021

我家在林梦


1991年,我获得德伦敦师训学院的录取,我从家乡——东甲,来到关丹,开始了我的师训学院的学习生活。

我被安排住在绿园,和秀云、美燕同房,我们相处得很融洽,她们就像我的大姐姐。

我的班——PC 1,我认识了许多好朋友,我们开始学习,开始玩乐。和咏国同一班,后来我们走在一起,成为了 PC1 的一对。

在学院的时候,由于我们都是住在外面,最喜欢的是周末,我们一大群人结伴到戏院看午夜场。

假期时,记得回家乡的时候,我会到关丹的咸鱼街买东海岸土产——虾饼、keropok lekor。

两年半的学习,大家都埋头苦读,勤劳地做课业,希望能够顺利毕业,然后到学校执教,我也不例外。

毕业前夕,大家都期待着教育局的来信,希望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执教。

当我们还在学院接受三个星期的SSB课程,我们收到来信,很幸运的我被派回东甲——我的家乡,而咏国却被派到砂拉越。我们的学院有六位男生被派到沙巴和砂拉越,咏国、民洧、家满、志强、罕佟和钦财。

当我知道咏国被派到砂拉越,心中的不舍是难免,可是也必须接受事实。

SSB课程结束后,我回到家乡,而咏国也准备一切,乘搭飞机前往古晋,等待有关单位的安置工作。咏国被派到林梦,一个小地方,远离了古晋,就在汶莱的边境。咏国和其他同学告别后,单身启程前往林梦小镇。

起初,咏国被派到一间偏僻的华小执教,那间华小的土著学生占80%,全校只有40多个学生。可是因为在学院的时候,运动方面有特出的表现,还没报到之前,就被教育厅的官员转到市镇的唯一华校——林梦中华学校,真是不幸中之大幸。


咏国告诉我,林梦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小地方,与世无争,他很喜欢这个地方,希望我也过去和他一起生活。后来我在1995年6月,离开了家乡,踏上了林梦这个小地方,开始了我在林梦的生活,并在林梦中华学校执教至今。

咏国在各方面的表现,也获得了教育厅的认同,在2009年升职,到育兴学校担任副校长。

林梦是一个小地方,是一个小市镇,它仿佛与世隔绝,这里没有大型广场,也没有戏院,我们偶尔会越过边境,到汶莱去逛广场,去看戏。这里的医疗设备不完善,如果有疾病,就必须远到美里就医,十分不方便。

我们要回到西马,必须舟车劳顿,从林梦飞到美里,然后再转机从美里飞到新山,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是一整天的时间了。

后来,我们在1996年,迎来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接下来的几年,我们的老二和老三也陆续出生了。

因为这里的人情味和朴素的生活非常适合我们,所以我们也决定在这里定居了。我们在这里置业,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看着我们孩子一天天地成长,然后也看着他们一个个地离开了我们的身边,飞到西马升学。

我和咏国携手同行二十多年,我们在学院认识,并走在一起,共同组织家庭。德伦敦,让我找到了我的人生,也找到了陪伴我一生的人。

(后记:感谢秀云向我邀稿,不善于写作的我,拒绝了秀云的好意。秀云愿意让我口述,把我的故事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感谢!)

《德伦敦的回忆---初来报到》


        上几个星期,惠莲拨了一通视频,把已经没有见面将近30年的师训同学安排在云端相见。“有朋自云端来,不亦乐乎”,大家就七嘴八舌集体回忆。让我没有想到的,我们学院的“Iron Women”竟然写博客还出版自己写的书,佩服佩服!在秀云盛情的邀请下,我开始翻箱倒柜地去找“回忆”。可惜,搬过一次家,很多照片都遗失了,看了若漪写的回忆,师训学院的点点滴滴重新出现在我的脑海。事不宜迟,我马上动笔把它抓住。朋友们,让我带着你们走进回忆的走廊,再一次体会师训学院的酸甜苦辣。

          带你们回到1991614日(星期五),那天我永远忘不了,因为我在金马仑得知我已经被师训学院录取了,而学院就在关丹,离我家大概一小时车程的地方。我赶快收拾好行李,归心似箭。从甘榜拉惹(Kg Raja)到丹那拉打(Tanah Rata),大概要40分钟的车程,今天怎么总感觉车子走得很慢。车子在丹那拉打(Tanah Rata)停下休息,我就在车站遇到了我的第一位同学---邓秀蓉(听同事说的),与她打个招呼,她说她人生地不熟,到关丹的巴士有限,只有到打把(Tapah)搭长途巴士,到站时估计才凌晨45点,怎么办?我就自告奋勇说会去车站接她,我们就这样交换了联络电话,相约在关丹车站见,就匆匆告别了。

          1991617日(星期一),今天要到学院报到了。我和妹妹陈素珊进入同一所学院。因为报到的时间很早,所以我们提早一天就到一位朋友家过夜了。早上,我俩就到巴士站接邓秀蓉到朋友家。在朋友家洗漱完毕就出发到师训学院了。

          来到学院,已经是人山人海了。我们仨就按照编号排队领文件、领“被迫”要买的纪念品,还要忍受学兄学姐“无理”的干扰,唉!……。我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填写一大堆的表格,我也不记得当时是如何过了一个上午。总算挨到放学的时候,学兄学姐喊我们列队,123打开德伦敦雨伞(其中一项纪念品)。不齐,再来一次!我们这班“新鲜人”就这样开伞、关伞再开伞,耗到中午。我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学姐就带我们(我和秀蓉,妹妹住另一所宿舍)回到“宿舍”。德伦敦学院是微型学院,所以没有宿舍的,所谓的“宿舍”就是一排三层楼店屋的楼上。我和秀蓉住的“宿舍”楼下是一家卖农药的店,所以当时我们的“宿舍”叫“农药”,好奇怪的名字。与我们同一起的还有另外8为成员,但是我们没有时间互相认识;进到宿舍,哇!这是人住的地方吗?灰尘滚滚,但是我们没有时间打扫,因为该死的“迎新周”活动排得密密麻麻。我也不记得是谁了,用抹地拖把在客厅“画”了一个大圆圈,一个暂时比较干净的地方,让我们有个地方坐下来吃饭。吃饱了,就赶到学院参加“迎新周”。

          接下来的一周,就是听讲座和与学兄学姐交流的活动。我很佩服学兄学姐们,他们“整”人的活动包罗万象,有收集学兄学姐的签名、当记者、当摄影师、唱歌、跳舞……,其实当时我是“敢怒不敢言”,觉得这种活动挺无聊!除了白天有活动,晚上还要一家一家拜访学兄学姐的家,接受他们的“采访”。我还记得在“迎新周”里,我和秀蓉认识了一位我俩觉得“善良”的学兄杜新和,他还教我们如何应付其他学兄学姐无理的要求。就这样,我们无惊无险就过完了我们的“迎新周”。

          迎新周结束后,妹妹也搬来和我一起住了。周末,在得到“家人”的同意下,我和妹妹先回趟老家,要从老家把剩余的行李搬上来。当我们回到宿舍时,宿舍已经被“家人”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我们终于可以坐下来好好交流交流!我、妹妹和秀蓉都是彭亨州人,其他的有来自柔佛的刘绍婷、黄惠明、黄雪晶;来自雪州的杨桂芬、符秀金、邹丽妃和蔡惠明;来自马六甲的林美芬。我们最先做的就是选“家长”,我年纪最长,但是我不愿意当“家长”,结果是蔡惠明当了我们的家长。接着就是为我们的家取名,我还记得当时是秀蓉提议叫“情韵小轩”,她说她喜欢“韵”这个字,代表和谐动听,就这样我们从此不再是“农药”,我们是“情韵小轩”的成员。不久,蔡若漪也搬来和我们一起住了。她来自吉兰丹,是我们的老幺!

p/s:后来莫配文校长总喜欢叫我们情韵小“干”。

          我们一家和睦共处了两年半,在199311月离别在即,虽然伤心,但是无奈天下就是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互道珍重就各奔东西了。我和绍婷在理科大学相遇,继续做同学,完成了四年的校外系大学课程。秀蓉远嫁新加坡,30年来只见过一次;大惠明、小惠明、桂芬、若漪都会在面书或whatapps保持联络,也见过几次。只有丽妃、雪晶和美芬,30年来失去联络,希望借此文章可以捎来她们的消息。

          情韵小轩的姐妹,希望你们捎来消息,让我们再续朋友之情!

文   陈素芬(陈老师)

2021101日,于吉拉央住家。

看到惠莲,是我的恶梦开始

 


“看到惠莲,是我的恶梦开始” 老涂说的一句话,惠莲还提起。

我们的班上,多了她,话题也多,偶尔破坏了沉闷的课堂,那也是大家所期待的,因为有时候上课的时候,讲师们的连环弹,真的吃不消。

后来,我再看回照片,照片有着我们一班同学的留影。

只要惠莲在,什么都好玩,大家都玩得很开心,那是大家所期望的一件事,所以少了她怎么行呢!

我们游了金马伦,到过许多好玩的地方,看到满是果子的果园,吃了新鲜的水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还躲在花丛里争艳;看过许多美丽的风景,拍了许多照片;跑到宽阔的草原,还被人驱赶;金马伦,留下的足迹,带回了回忆;

登上太平山,大家都非常闹,寒冷的晚上玩扑克拍,输得罚喝水,还玩得民宿的床都塌下来了。那时候,我还问黄讲师,为什么民宿那么贵,原来就是预防像我们这样的破坏王。

接下来的登金山,我们还到惠莲的家乡——麻坡,还到访她的家。她的朋友带领我们登上金山,那是我第一次爬这么高的山。背着很重的行囊,越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好累哦!在山峰上露营,在瀑布下留影,好像又再次涌现在我的脑海中。

现在感叹着,原来年轻是多么地好,永远充满着精力,多陡的山,还是照样爬;多远的山路,还是照走;多冷的天气,还是照过。

登山的旅程很好玩,因为是一大班人,而且惠莲的朋友也很搞笑,所以给我们带来了登山乐,说不尽!

惠莲的热心招待,带我们去吃好吃的,带我们去茶馆品茶,我还记得,大家就拥着我,让我感觉好像大爷,可惜我不是!

海边一游,还在海边拍了几张照片留念,看到照片,我不禁感到很好笑,因为那时候的大家,都那么开心,毫无顾忌的摆出各种搞笑的姿势,毫无形象可言,很怀念!

我们第一次在甘马挽实习,我们还到甘马士海滩一游;

她到过我家乡,几张带着欢乐的照片,让我又再回想起了;

邦咯岛之约,我们从红土坎出发,乘坐船只到邦咯到聚会,大家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开始了我们第一次的毕业后约定;

原来,许多的旅程都有她的踪影,而且每一趟的旅程,我看到大家都很开心,而古灵精怪的她,在照片中,总是特多的搞笑举动,看到照片的她,真的很开心,她的笑声,感染了所有的人。

我们曾经是球友,她总是叫我:“Captain",至今也这么叫我。练球的时候也很认真,比赛的时候也很拼命,一场球赛少了谁都不行,因为团队真的很重要,所以我们才可以把冠军捧回来。

一个充满着生命力的人,对生活的热忱,偶尔会在她的面子书看到她分享的故事。而且还偶遇在新山的大众书局,她还请我吃了一餐,可谓是缘分吧!

今年年初我出书了,在面子书分享我的书,想不到她马上私讯我,然后向我买书了。一句:“Your are captain,一定支持!”,我感激不尽!

最近,她邀我和同学们视讯,看到曾经熟悉的人。很感谢她,又把我带到曾经熟悉的回忆中,点燃了我编写德伦敦1993的念头,让我记起许多我已经慢慢淡忘的人与事,我怀念那曾经!

我离场了!

今天看到丽琴在面子书分享的帖子,她升职了,不过必须到中华华小。 我曾经到她的学校,一间靠近她家里的学校,而且在学校执教多年。我以为她会继续执教直到退休,可是却因为升职而调到中华华小。 我在2022年,疫情后,就去找我们的同学,也包括了我们的绿园姐妹,当然基本上都见到面了。差不多三...